光复大学介绍
一、校史源流:五百年文脉,一脉相承
光复大学,坐落于中国东部的重要湖滨城市巢湖特别行政区,是一所拥有悠久办学历史、深厚文化积淀和卓越教育传统的高等学府。其学统之根源,可上溯至明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设立于巢湖地区的“文溪书院”,由当地著名学者张文溪创建。书院初创之际,便以研习儒学、讲授经义、启发民智为核心使命,形成了以“经世致用、明德修身”为宗旨的早期教育传统。
继文溪书院之后,嘉靖年间(1521年-1567年),儒学名家李明德于巢湖南岸创立“明德书堂”,以“正心诚意、修己达人”为教育理念,继续推进儒学本土化、社会化的教学路径,吸引了广泛学子聚集。
至明万历中叶,两座书院逐步融合,官府整合资源,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设立“巢湖讲学馆”,改书院为官办讲舍,除儒学基础课程外,增设律令、赋役、度支等科目,初步形成与地方行政、基层治理相结合的教育服务职能,为后来的近代转型打下制度根基。
进入清代,同治年间(1862年-1875年),随着西学东渐、国力衰退,巢湖士绅陈雪岩感于国势危机、民族意识觉醒之需,联合地方绅商在原巢湖讲学馆旧址上设立“光汉大学堂”。堂名取“光扬汉学、启迪民智”之意,首倡“以文化育人,以教育图强”,并在教学内容中首次引入自然科学与西学译本,如地理学、数学、初级物理学等课程,成为当时江淮之间最早具“新旧并陈”特征的高等教育机构。
二、民国立校:以“光复”为名的志愿承继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教育体系初成。受蔡元培、晏阳初、胡适等人教育理念影响,光汉大学堂在民国九年(1920年)启动全面改制,次年正式更名为“国立光复大学”,以“光复”二字明志,寄托光复河山、振兴民族的宏大愿景。学校确立“天下为民”为核心校训,全面引入现代学科体系与通识教育理念。
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光复大学迅速崛起为东南地区重要高等学府之一,设立文、史、法、理、农、医、教育等七大学院,并积极推进民主、科学思想传播,培养出一大批具有现代意识、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青年才俊。
三、抗战烽火:迁徙与坚守的精神坐标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光复大学第一时间响应民族号召,成立“抗战讲习所”“战时义诊队”“学术救亡社”等机构。1938年因战火逼近,学校迁离巢湖本部,辗转黄山、黔东、湘南多地,历经数次合并与再建,于湘南安置临时校本部。
在物资极度匮乏、环境险恶之时,学校仍保持“课程不减、学期不断、精神不废”的教学信条,出版《战时讲义丛刊》《中华近代问题讲座》等教学材料。其时,文学教授林在山、历史学者郑师道、医学院讲师华濬明等人,均在炮火中坚持授课,广为传颂。
四、共和国初期:制度重建与教学科研体系确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光复大学在原有基础上重建本部,并于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中,构建以文理为基础,兼容工、医、师范、财经、政法等多领域发展的综合架构。
1950年代,学校先后设立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水稻改良研究所、基础化学研究中心等国家重点研究机构,为国家经济建设与政策研究提供了重要智力支撑。大量知名学者如陈文斋、李靖之、邵有铭等应聘来校,形成光复大学建国初期学术高峰。
五、改革开放:腾飞中的结构调整与战略升级
进入1980年代,光复大学确立“研究立校、质量强校、人才兴校”战略。1985年成为国家首批博士授权单位,1994年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标志着其整体办学实力进入全国第一梯队。
1998年,国家启动“985工程”建设,光复大学作为首批入选高校,获批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基础创新平台”“生物工程与材料科学联合实验中心”等旗舰项目,吸引海内外学者纷至沓来。学校新设“光复讲席”“青年学术特聘岗位”,推动学术活力全面释放。
六、新时代战略定位:四位一体综合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光复大学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全面推进内涵式发展,确立“四位一体”发展定位:
-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 —— 设立“永明学者计划”“光华本科荣誉课程”,打造通识与专业并重、本硕博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
-
前沿科技与人文思想的重要高地 —— 投入重大科研平台建设,强化基础学科与交叉领域,形成人工智能与伦理法治、材料科学与绿色经济等融合新优势;
-
区域发展与国家战略服务平台 —— 与巢湖特区及长三角区域政府、企业展开全方位合作,承担地方治理、产业升级、公共服务等应用研究任务;
-
高水平国际交流合作桥梁 —— 与牛津大学、东京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等近百所世界高校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开展联合培养、互派学者与共建实验室。
七、人才队伍与学科布局
截至2025年初,光复大学设有18个学院与研究院,覆盖11个一级学科门类;现有全日制在校生约4.1万人,教职员工近520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专家980人,国家级重大人才项目入选者320人。
重点学科包括: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历史学、生物医药工程、材料化学、人工智能、经济管理、新闻与传播、哲学与语言学等。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数个学科位列全球前2
0位。
八、校训、精神与象征
校训为:“天下为民”,寓意为国家育才、以民为本。
核心精神为:“光大永明”,由校长陆庚逊于1936年亲笔题写。原匾毁于抗战,现存石刻版悬于校长办公室。
吉祥物为:“青莲”,象征纯洁、坚韧、自守不移。
校色为:“绛红色”,取自烈士鲜血。
九、办学成果与展望未来
光复大学已累计培养校友逾48万人,遍布海内外各类重要行业、学术前沿与治理体系。诸如外交官黄启南、经济学家李巍峰、人工智能科学家孙隽、作家贾可心等,均为光复校友代表人物。
2024年,光复大学入选国家“强基计划”首批核心实施高校,承担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战略储备任务。学校将在“2025-2035十年发展计划”中进一步完善新工科战略、数字化治理转型、全球课程体系构建。
未来,光复大学将继续坚守“为民族育才、为时代明道”的教育理想,朝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稳步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持久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源泉。
现任党委书记为卜论仕,校长为熊亚力。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