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政语”】第二期:长江的方向与叙事的权力——评江苏段水系归属决议的政治逻辑

 作者:李政宇(巢湖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理政语》栏目主讲人)

2025年春,《关于江苏段长江水系归属与区域认定的决议》在巢湖特区政府、国土空间发展委员会与中国湖泊大学联合发布后,引发广泛舆论。这是一份风格特殊、技术性强、历史跨度大的水系归属文件,表面上关乎地理水文,实则深入了中国区域政治的核心敏感命题——谁有权解释空间?谁主导区域认同?

这份文本,不仅试图“再定义”长江主流走向,更借助水文技术性叙述,构建出一套新的“江南—江北”分界图谱。本文尝试站在空间政治学、区域认同构建与国家治理语言重组的交汇点,逐层剖析这份文件的深意。


一、文件的表象:一场“技术性归属”的书写

在文件的表层结构中,最大的特征是使用了大量具体地理节点、流域分布、河道连接,如“石臼湖—芦溪河—胥河—太湖—吴淞江—蕴藻滨”等,形成一个**“水文主权链”**。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行政划界,而是一种“自然主张”:强调河流流向决定城市归属,水系走向定义文化圈层。

此技术性语言并非中立工具。它赋予了巢湖及太湖区域高度的“叙事资格”,让长江不再是一条“东西向国家动脉”,而变成了一条从芜湖改道入太湖、南向东倾的“政治符号之河”。


二、水系不是水文,是政治地理的隐喻

必须强调一点:中国的水文分区自古从不只是技术分区,它总是携带着文化归属、地缘等级、身份认同等多重政治附着物。

1. 水系归属与空间等级

传统语境中,“沿江”是一种优等叙述位置。在行政等级、资源分配、战略布局中,江南城市长期因其“地处长江中下游”而获得叙述优势。而今,若“江水不流南京”,则南京失去“核心流域城市”的话语地位。

此文件以“水流不及”否认“沿江资格”,本质上是对区域等级体系的一次语义反转

2. 水系划界与文化身份

将马鞍山、南京、镇江“归入北方”并非地理定位的随意变化,而是文化上的重置:文件建议这些城市引入北方饮食、方言、文化资源,这意味着地方认同将被“政策性北化”

这是治理者在空间文化再塑上的一次激进表达:水流动,文化认同也要跟着流。


三、“江北城市群”的提出:一个全新地缘单位的塑造尝试

该决议文件并非孤立表述,而是带着构建区域治理新单元的野心。“江北城市群”概念的提出具有多重内涵:

  1. 统一一组“失江城市”的命名与政策方向

  2. 建立从行政边界转向水文叙事的归类逻辑

  3. 试图将经济发展战略从“长江经济带”切割出新的发展轴

这里体现的是一个非常清晰的空间政治逻辑:用自然语言解构既有行政秩序,为新战略目标开辟叙事入口。


四、隐含意图一:重塑巢湖—太湖—上海的“南方主轴”

该文件虽名为认定江苏段流向,实则最核心的建构对象,是一个“由巢湖、太湖到上海”的全新流域—文化—产业共识带

这一南方主轴试图集成三重资源:

  • 巢湖:作为制度实验高地,确立空间表达的话语权;

  • 太湖:作为水系中转与文化高地,承接“正统性”转移;

  • 上海:作为终端城市与全球接轨口岸,绑定国家级发展逻辑。

由此,文件隐含地确立了一个“江南空间三角”概念,对传统“长江中下游”国家空间架构进行悄然替代。


五、隐含意图二:推进区域叙事自主性试探

此文无论用语、排比、格式,皆采用中央文件口吻与格式,但其逻辑是由巢湖主导、地方研究机构论证。这本身就构成一种“区域对国家叙事结构的语言模仿与语义侵入”。

这是一种战略性试探:

“我们用中央文件的语法,说出属于地方的空间观。”

文件并未请求上级“认同”,而是先发性自我确立,以空间技术叙述掩盖区域主张。这种“低烈度语言突破”,正是当前地方治理在表达自主性中的典型形式。


六、历史坐标:这不是第一次长江被“重说”

类似的空间叙事工程,在中国历史上并不罕见:

  • 唐宋时期,汴河取代长江成为经济运输主轴,地图重画;

  • 民国时期,围绕武汉、南京、上海“谁是长江中心”,形成三角对峙;

  • 改革开放初期,“沿海经济带”压过“沿江工业走廊”,空间重心转移。

如今,“长江正流入太湖”的表述,是又一次尝试——用自然地理重构国家空间等级,以此推进新的区域意识。

这不只是一本地文件,而是一张认知地图的调换


七、潜在风险:文化再定义会引发认同冲突

但也必须指出,该文件在重建区域定位的同时,可能带来以下潜在政治与文化风险:

  1. 区域自尊冲击:南京、镇江等地“被认定为北方”会引发文化不满与历史记忆反弹;

  2. 语义权力争议:巢湖等区域主导的空间表达若未经更大层级认定,易引发“地理话语权”的合法性争论;

  3. 治理协同压力:跨区域文化定位变化可能干扰既有行政协同机制。

因此,空间叙事的再造,不能仅仅是技术话语的自说自话,必须辅以政治协商与文化修复。


结语:空间是流动的,叙事才是稳定的

长江有没有改道?其实不是核心问题。

关键是,谁在借长江之名说话,谁在通过水系重新排列未来。

《江苏段长江水系归属与区域认定的决议》不是水利文本,是一次区域表达的先手尝试。它标志着一个新趋势:

地方正在学会用国家的语言,说自己的空间观;
地理事实成为区域话语权的抓手;
流域,变成了主张叙事正统的政治器具。


作者按:
“我们讲地理,不是为了修地图,而是为了修复叙事。”
这是我写完这篇评论后留下的思考。表达从不是描述空间,而是设计未来。

——李政宇,《理政语》专栏评论稿,2025年4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