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人大职能正式整合并入立法院 “一院双首”制度格局正式确立
(巢湖讯)2025年3月29日,巢湖特别行政区于行政院新闻发布厅召开重大新闻发布会。特区政协主席马子涵与人大主任王智博共同出席会议,宣布一项意义深远的机构改革决策:自即日起,巢湖特区人民代表大会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巢湖特别行政区委员会正式撤销,其原有职能、人员与相关工作机制,将统一整合并入“巢湖特别行政区立法院”。
本次改革旨在深入贯彻孔子叡特首“治理现代化、机构再造化、运转高效化”的行政理念,进一步推动特区制度体系的集约化、功能化、实效化运行。马子涵主席在发布会上指出:“我们迈出的这一步,是对协商民主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特区语境下的重新界定,是对治理形式现代化的一次制度性探索。”
王智博主任则强调:“两会整合并非削弱监督、削弱参与,反而是强化法治权威、聚焦制度功能、提高议政能力的重要之举。未来的‘立法院’将成为巢湖制度体系中更具专业性、独立性与制度张力的议政平台。”
根据中共巢湖特别行政区委员会决定,原政协主席马子涵同志任立法院院长,原人大主任王智博同志任立法议会主席;立法院议长继续由周晋明担任,执行常设事务协调职能。
这一决定是在中共巢湖特区党委统一部署、系统谋划下形成的制度安排,是贯彻新时代制度型治理理念、深化机构改革、推进治理效能提升的关键步骤,标志着特区议政体系实现从“两会并立”向“一院双首”的根本转变。
特区党委在制度设计阶段广泛听取了各界意见,经过多轮研讨,最终形成“正部级双首长制+副部级执行职”的结构设定,确保职能不重叠、层级不矛盾、制度不断线、权责更清晰。此次任命既是对原政协、人大历史职能的有序转化,也是对两位正部级领导同志制度经验的有效延续。
据介绍,立法院院长马子涵将全面统筹立法院的制度设计、代表结构改革、协商议政体系建设等事项,主责“制度性事务”,对代议结构的规范化、功能代表制的制度化、社会意见的制度表达等方面作全面布局。院长统领“制度咨询委员会”“功能代表结构优化小组”“界别制度研究办”等重要机构,是“制度精神与制度结构”的首席代表者。
而立法议会主席王智博则作为制度实务运作的总指挥,主持立法议会工作,全面管理法案起草、审议流程、议程设定、程序监督等职能。其职责范围包括组织全体会议、指导法案委员会运作、监督议案推进,并与行政院保持高频沟通机制,推动制度化议政工作的实质落地。
此次发布会由行政院新闻办主持,发布厅正中悬挂巢湖特别行政区党徽与区徽,背景墙为米白色大理石纹,彰显制度严肃性与政治仪式感。马子涵与王智博共同出席,无发言安排。来自特区内外新闻媒体、高校研究机构、政务平台共60余名代表参加报道,会议向公众同步公布了立法院最新组织架构图及分权体系图。
根据组织决定,立法院实行“院长—议会主席”双正部级结构,其中院长主要负责顶层制度框架与政治协商机制,议会主席主导法案流程与权力制度执行,两者相辅相成、并行不悖,共同对特区党委负责,接受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发布会上明确,立法院将于4月中旬召开2025年度第一次全体会议,届时将对《代表界别重构草案》《功能席位设定办法》《立法提案程序简化指引》等重点改革文件进行集中审议,推进议政制度落地实施。会议还将启动对现有代表的功能界别重新确认机制,为未来构建“常任代表+界别席位+制度协商”的新代议机制打下基础。
一位制度研究专家指出,“‘立法院院长+立法议会主席’的双正部级设置,是特区对中国式协商民主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轨融合的本地化回应,其精密度、分工化与职能对接水平,构成中国式制度进化在特区语境中的典范样本。”
记者了解到,自2024年中共巢湖特区党委作出关于“推进制度重构、整合两会体制”的决策部署以来,巢湖特区持续推进制度型改革。特区政协与人大分别于2025年1月和2月完成机构撤销,其原有干部、专家、代表体系整体转入立法院序列。立法院的成立,标志着特区制度由“协商+代表”并置结构走向“集中+专业”集成体系,成为中共领导下实现治理效能现代化的重要尝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