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特别行政区2025年第一季度统计报告
2025年第一季度,巢湖特别行政区坚持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全面贯彻党委要求的“十四区联动、两带推进”发展布局,统筹推进先进制造、现代服务、科技创新与城乡融合发展。全区经济实现稳中向好,结构持续优化,发展动能加快切换。
据特区统计局对87个分区与街道、14个一级区的统计汇总分析(具体数据):
一、总体经济规模
2025年第一季度,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为29,116.36亿元。
其中,工业制造与高端服务构成双轮驱动,区域集中度高、分化趋势明显。
一级区 | 一季度GDP(亿元) | 占比 | 核心定位 |
---|---|---|---|
裕溪区 | 5,045.53 | 12.73% | 高新技术、金融总部经济区 |
濡须区 | 4,886.79 | 12.33% | 港口物流、智能制造集群 |
天河区 | 4,189.48 | 10.57% | 核心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中心 |
临湖区 | 2,692.91 | 6.79% | 金融服务、教育科研并重 |
南湖区 | 2,290.00 | 5.78% | 大学新区、数字经济试验带 |
海如区 | 2,037.96 | 5.25% | 精密工业、高端组装园区 |
扶阳区 | 1,835.36 | 4.01% | 材料科技、新能源配套基地 |
半汤区 | 1,514.88 | 3.83% | 老城区、零售与居住功能主导 |
歧阳区 | 1,230.85 | 3.62% | 商贸街区与传统社区片区 |
西武区 | 1,049.97 | 3.30% | 温泉康养、旅游经济走廊 |
襄安区 | 1,032.75 | 2.86% | 老工业区,结构待重构 |
龙山区 | 781.59 | 2.77% | 中心缓冲地带,发展稳态 |
夏阁区 | 340.49 | 2.62% | 农业产出与初级加工业 |
浮槎区 | 232.78 | 2.26% | 农业生态区、农旅融合片区 |
巢湖特区2025年第一季度分行业GDP总表
单位:亿元
行业类别 | 占GDP比例(%) | 2025年Q1 GDP |
---|---|---|
第一产业(合计) | 0.9% | 262.05 |
└ 农业 | 0.4% | 116.47 |
└ 林业 | 0.1% | 29.12 |
└ 渔业 | 0.3% | 87.35 |
└ 其他农副服务 | 0.1% | 29.12 |
第二产业(合计) | 35.0% | 10,190.73 |
└ 高端制造业 | 12.0% | 3,493.96 |
└ 传统制造业 | 8.0% | 2,329.31 |
└ 能源与采矿 | 1.1% | 320.28 |
└ 建筑业 | 13.9% | 4,047.18 |
第三产业(合计) | 64.1% | 18,663.58 |
└ 批发与零售业 | 8.5% | 2,474.89 |
└ 交通运输与仓储 | 6.2% | 1,805.21 |
└ 邮政与物流业 | 0.9% | 262.05 |
└ 住宿与餐饮业 | 2.1% | 611.44 |
└ 金融业 | 12.7% | 3,696.78 |
└ 房地产业 | 6.9% | 2,009.03 |
└ 信息传输与数字服务业 | 4.5% | 1,310.23 |
└ 软件与人工智能服务业 | 2.8% | 816.26 |
└ 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 | 3.8% | 1,106.62 |
└ 教育服务 | 2.2% | 640.56 |
└ 卫生与健康服务 | 1.6% | 465.86 |
└ 文化、体育与娱乐业 | 1.3% | 378.51 |
└ 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服务 | 1.5% | 436.75 |
└ 居民与社区服务 | 1.1% | 320.28 |
总计 | 100.0% | 29,116.36 |
在宏观总量平稳增长的基础上,巢湖特别行政区2025年第一季度展现出行业结构日趋精细、主导产业梯度清晰、各类产业联动增强的特征。本节按照三次产业分类,逐一分析各主要行业的运行状况、空间布局及发展态势,构建制度性产业认知框架。
一、第一产业:生态功能导向下的结构性农业体系
巢湖特区高度城市化背景下,第一产业产值总量为262.05亿元,占GDP总量的0.9%,但其生态、战略、功能价值日益凸显,主要分布在浮槎、夏阁、半汤等地带。
农业:以高效粮经作物、生态园艺、都市设施农业为主,重点推广智能温室、无人农机,构建浮槎—夏阁—半汤“农业功能走廊”,服务型农业比重超40%。
林业:林地面积集中在龙山、浮槎、夏阁山带区域,主要功能为生态涵养、碳汇回收,全年人工造林面积同比增长17.6%。
渔业:依托濡须—临湖—歧阳湖岸,构建生态渔业体系与旅游渔村经济带,发展高附加值水产如有机鳜鱼、观赏龟鳖。
农副服务业:包含农技服务、农资供应链、农业数字监管平台,构成农业现代化保障体系核心支柱。
总体评价:巢湖特区第一产业具备高度服务化、生态化倾向,是构建城乡融合、绿色增长的底层支撑系统。
二、第二产业:高端制造引领,建筑业托底,传统工业转型提速
第二产业总量10,190.73亿元,占GDP的35%。重点依托天河—歧阳—海如—濡须工业核心走廊,以工业能级跃升为重点,带动城市群制造能级跃迁。
高端制造业:包括智能装备、精密医学仪器、生物医药、新材料,主要布局在天河核心工业区与濡须科技工业港区。产值占工业比重超34%,单位产出利润率提升3.2%。
传统制造业:西武、龙山、襄安保留部分重装、纺织、机械制造基地,正实施产线智能化、低碳化转型;“老工业基地再造工程”覆盖率达68%。
建筑业:以濡须蓝湖CBD、临湖金融副中心、教育城等超大型工程为主,建筑投资带动GDP增长1.2个百分点。临湖地带建筑密度管控优化。
能源与采矿:主要为天然气调度、垃圾焚烧发电与丘陵地带战略资源整合(如海如页岩气试采),与新型能源业形成接口对接格局。
总体评价:第二产业具备清晰的产业梯次格局,以高端制造为战略主力,建筑业为稳定器,传统产业逐步重构生态位。
三、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合计产值18,663.58亿元,占GDP的64.1%,为主导性产业群体,构建了巢湖“现代服务型特区”核心结构。
批发与零售业(2,474.89亿元,占比8.5%):受益于城市商业集群与跨境电商平台,消费渠道多元化,区级商圈综合收入增长10.6%。
交通运输与仓储(1,805.21亿元,占比6.2%):物流枢纽与干线高速、铁路体系日趋完善,南湖港物流吞吐量达历史新高,物流时效同比提升18%。
邮政与物流(262.05亿元,占比0.9%):智能配送、末端网点系统覆盖全域,巢湖被纳入国家数字物流骨干节点试点城市。
住宿与餐饮(611.44亿元,占比2.1%):旅游回暖带动餐饮住宿双增长,半汤—浮槎温泉康养圈吸引大量短期消费。
金融业(3,696.78亿元,占比12.7%):作为特区税源与利润核心,高频交易、基金托管、总部结算快速集聚,金融科技平台交易规模增长超25%。
房地产业(2,009.03亿元,占比6.9%):以“开发+保障+更新”三轨并进,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平稳,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同比上升8.2%。
信息传输与数字服务(1,310.23亿元,占比4.5%):数据中心、智能终端、信息集成服务构建区块链级别算力枢纽。
软件与人工智能服务(816.26亿元,占比2.8%):城市级AI实验平台、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迅速,AI人岗匹配系统渗透政府、医院、教育等领域。
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1,106.62亿元,占比3.8%):科创区联合企业孵化器数量增长21%,发明专利授权量同比增长39%。
教育服务(640.56亿元,占比2.2%):巢湖大学群与基础教育强强联动,教育财政支出增幅超过11.5%,人才结构优化对GDP形成间接推动。
卫生与健康服务(465.86亿元,占比1.6%):特区全民医保覆盖率98.2%,高端诊疗与康复中心向区县延伸。
文化、体育与娱乐(378.51亿元,占比1.3%):文港演艺带与南湖文体圈形成区域联动,演出场次同比增长36%。
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436.75亿元,占比1.5%):数字治理与街道级治理平台稳定运行,数据资产治理形成制度收益回流机制。
居民与社区服务(320.28亿元,占比1.1%):社区供餐、托育、养老服务高频使用,“一刻钟生活圈”建设率达96%。
二、财政与投资运行情况
2025年第一季度,巢湖特别行政区财政与投资体系运行稳健,财政总量与经济总量高度协调,收入结构良性,支出安排合理,投资强度充足,区域配置逐步均衡。财政政策保持定力与适度前瞻,投资投向以战略性引导和公共性建设为主,财政治理能力持续提升。
2025年第一季度,巢湖特别行政区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18.73亿元,同比增长10.2%。其中:
-
税收收入为1,870.12亿元,占比88.3%;
-
非税收入为248.61亿元,占比11.7%。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总额为2,487.09亿元,同比增长8.1%。其中:
支出项目类别 | 金额(亿元) | 占比 |
---|---|---|
教育与人才发展 | 372.16 | 14.9% |
社会保障与医疗卫生 | 294.07 | 11.8% |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 496.73 | 20.0% |
科技与产业引导支出 | 404.21 | 16.2% |
农村与生态支出 | 178.24 | 7.2% |
其他一般性支出 | 741.68 | 29.8% |
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2025年第一季度,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9,384.15亿元,同比增长11.6%。从结构上看:
投资类别 | 投资额(亿元) | 占比 |
---|---|---|
制造业投资 | 3,522.44 | 37.5% |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 2,684.17 | 28.6% |
科技与数字经济投资 | 1,106.89 | 11.8% |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 936.45 | 10.0% |
农村现代化投资 | 478.20 | 5.1% |
其他投资 | 656.00 | 7.0% |
区域财政与投资分布概况
财政与投资资源配置呈现“多点支撑、双核主导、协同扩散”格局。
一级区 | 财政收入(亿元) | 投资完成额(亿元) |
---|---|---|
裕溪区 | 436.87 | 1,028.45 |
濡须区 | 414.92 | 986.30 |
天河区 | 382.50 | 1,106.13 |
南湖区 | 239.11 | 664.79 |
临湖区 | 233.25 | 603.42 |
半汤区 | 136.17 | 386.14 |
歧阳区 | 124.80 | 298.91 |
海如区 | 112.47 | 272.50 |
襄安区 | 108.69 | 239.65 |
扶阳区 | 97.33 | 206.72 |
西武区 | 68.32 | 164.38 |
龙山区 | 61.51 | 149.73 |
夏阁区 | 57.45 | 114.52 |
浮槎区 | 49.88 | 96.22 |
三、居民收入与工资体系
2025年第一季度,巢湖特别行政区在全国最高人均GDP水平支撑下,全面展现出“高工资、高就业、高保障”三位一体的现代特区型社会结构。居民收入稳步提升,就业结构优化明显,社会运行高效有序,民众对生活质量、公共服务与未来预期普遍持积极态度。
人口结构与就业概况
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末,巢湖特区常住人口约2058万人,城镇化率达91.9%。劳动年龄人口为1548万人,占总人口75.2%;在业人口为1439万人,就业参与率高达93.0%,位列全国领先水平。60岁以上人口仅占9.9%,少年儿童人口为14.9%,人口结构稳定、红利充沛。
就业结构与新增趋势
本季度新增就业人数为52.4万人,同比增长4.5%。其中高技术、金融服务、平台经济类岗位占比超过45%,显示出新型产业结构强劲的就业吸纳能力。技术型岗位中位工资增幅达11.2%。
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2.9%,结构性失业缓解明显,用人单位岗位匹配度指数达到92.4%。
居民收入与工资体系
2025年第一季度,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6,013元,同比增长10.6%;其中城镇居民为37,421元,农村居民为28,672元。
据年化预测:
-
全体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41,800元;
-
其中工资性收入占比84.7%,年均为289,650元/人;
-
城镇居民预测收入达355,000元,农村居民为295,000元;
-
中位家庭年可支配收入超过68万元,体现出极强的家庭消费能力与财富积累能力。
工资结构分布
巢湖特区已形成国际高收入都市典型的金字塔式工资结构,具体分布如下:
-
≥100万元:2.5%
-
60–100万元:9.2%
-
40–60万元:28.1%
-
25–40万元:37.4%
-
15–25万元:18.3%
-
≤15万元:4.5%
全体中位工资为27.3万元,平均工资为34.9万元,高技能岗位年薪中位数已超40万元。
人力资本回报体系
-
博士及以上学历:≥65万元
-
硕士学历:45–52万元
-
本科学历:31–38万元
-
高级技师:29–35万元
-
普通技能工人:20–25万元
-
无证/弹性就业人群:12–17万元
人力资本回报率全国最高,学历和技能均直接转化为薪资回报。人才净流入强劲。
消费结构与财富管理倾向
居民恩格尔系数降至27.5%,消费结构以教育、医疗、理财与康养为主。家庭储蓄账户普及率达98.6%,商业健康保险参保率为61.3%,资产配置多元化。
-
人均家庭金融资产:43.8万元;
-
房产拥有率:69.4%,其中31%家庭拥有多套住房;
-
居民预期退休资产规模中位数达140万元,家庭代际传承体系初具规模。
社会保障与制度系统
-
医疗保险覆盖率:98.2%
-
养老保险(职工+城乡居民):96.8%
-
失业保险:76.5%
-
工伤、生育保险:68.4%
“巢湖社保一体平台”运行稳定,覆盖88.7%的街道终端。全体社保平均缴纳水平为年人均3.7万元,社保体系与工资体系高度联动,具备再分配能力与抗风险能力。
评论
发表评论